在伦敦留学的小徐最近有个新发现:身边的英国同学竟和自己在追同一部中国网络小说。惊讶之余,她尝试在社交媒体上发帖“找同好”。这一找,“惊讶”变“惊喜”,一下子收到了法国、俄罗斯、美国、瑞典、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十几个国家书迷的回复!
小徐的见闻,是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加速出海的一个缩影。国产网文被全球读者喜爱、“催更”,早已不是一件稀罕事。
不妨来看一组数据。2023年,我国网络文学行业海外市场营收达43.5亿元,同比增长7.06%;网文出海作品总量约69.58万部,头部平台海外用户近3亿。2024年11月,《诡秘之主》《全职高手》《庆余年》《斗罗大陆》等10部中国网文代表作品被收录至大英图书馆,总收录数升至26部。
网文出海为何迎来提质加速?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网文翻译是一股强劲“东风”。
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翻译是第一座桥梁。尤其在历史、武侠、神话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集中的领域,如何让“侠之大者”的精神内核适配海外读者的理解逻辑?如何将“东方神话”的文化价值与全球各民族的文明理念无缝衔接?想让作品真正打动海外受众,少不了专业译者出入不同文化间,反复推敲、细细打磨。
然而,人工翻译在速度、产能和成本上的限制,一度成为网文出海规模升级的“绊脚石”——截至2023年,中国网络文学作家规模已超2400万,作品总量突破3600万部。仅靠人工去翻译浩如烟海的网文作品,显然是无法实现的。
AIGC的入场,为解决这个问题带来了契机。
借助AI大语言模型的文本优化、多语种翻译等功能,网文出海的产能得到显著提升。翻译效率提升近百倍,成本降低超九成。为保证翻译质量,AI大模型往往先完成基础翻译,再由人工精细处理文化术语、文学意境、隐喻和象征等内容;随后,通过收集、分析海外用户反馈,适配不同文体、题材的语料库不断更新优化,AI翻译越用越聪明。新技术赋能,加上“人机协作”的智慧,让网文的“一键出海”“全球同步追更”成为可能。
AI翻译逐步扫去语言障碍,网文创作迎来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而新的挑战也随之浮现。
随着优质作品泉涌,网文出海模式也迎来升级。从靠爱好者自发搬运、依托海外平台“借船出海”,到掌握版权资源、推出自有平台“造船出海”,再到通过内容共创、多国翻拍实现“IP出海”,随着转化场景日益丰富,平台影响力不断延展,网文作品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也要进一步增强。
中国网络文学一直以节奏紧凑、情节新奇、文笔清爽著称,这也是其满足全球读者文化需求的主要因素。随着AI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人和AI一同创作出来的作品,如何保持和强化中国网文的鲜明特色和文化内涵,仍是一道正在探解的命题。
网文创作还需要吸纳全球元素、丰富创作题材。纵观当下大热网文,“混搭美学”正在逐渐加温——西方奇幻文学与中国都市文学正在交融,武侠世界也可以用“赛博朋克”风格重构。海外受众展现出对中国文化的喜爱,甚至将中式元素融入本土创作;伴随AI技术拓展了出海版图,创作者也应“双向奔赴”,拉近作品与世界的距离,在多元“混搭”中寻找创新灵感。
同时,网文创作还要深挖“中国内核”。回顾网文出海之路,从2014年第一家中国网文英译网站WuxiaWorld(武侠世界网)成立,聚起一批海外“武侠迷”,到如今科幻、悬疑、历史、玄幻、现实、都市言情等题材网文在海外遍地开花。有人为《三体》里的深刻宇宙观和含蓄克制的情感表达动容,有人为《庆余年》里的中式幽默与角色成长欲罢不能……俘获读者的不只是道、茶艺、大熊猫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更是鲜活的当代中国风貌,以及与世界共鸣的中国价值。
当下,AI助力,网文出海迎来加速远航的又一契机。创作者应把握机会,以全球视野拓宽题材边界,以文化自觉守护精神根脉,给海外读者带来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