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海水鱼类条石鲷性别特异性标记高效开发取得新突破
10月28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李军研究团队与刘静研究团队合作,创新性建立了一种鱼类性别特异性标记开发技术,为助力鱼类性别决定机制深入研究和性控育种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生物学领域国际期刊《千兆科学》(GigaScience)。
据了解,鱼类性别特异性标记的开发始于20世纪90年代,分为性别标记探索期、性别标记筛选突破期、性别标记筛选快速发展期三个主要时期。当前,随着三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长读长测序技术使得基于大片段结构变异的性别特异性标记高通量精准开发成为可能,标志着鱼类性别特异性标记开发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团队开发的条石鲷性别特异性标记的新技术流程,与第一代和第二代性别鉴定技术相比,能够获得更多的大型结构变异性别特异性标记,解决了鱼类性别鉴定标记少、鉴定效率低、现场应用难的问题,显著提高了扩增和现场检测识别效率,同时降低了性别鉴定检测成本。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肖永双介绍,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条石鲷、斑石鲷雌、雄鱼以及缟虾虎鱼属种质鉴定,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
此外,该方法可适用于多种性别决定系统,尤其适合具有异形染色体的系统及其他性别决定机制的物种。这一创新成果将为海水鱼类性控育种提供技术支持,推动海水鱼类育种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